D.推迟评判
11.“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2.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3.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事”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利用了( )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新颖性
C.刺激物的活动
D.刺激物的对比
14.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的( )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15.学生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是( )
A.受教育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荣誉权
16.一支白粉笔,无论是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7.“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句话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青春期教育和( )
A.能力培养
B.心理健康辅导
C.知识传授
D.思想品德教育
19.无意义音节的记忆规律和“遗忘曲线”的首创者是德国的( )
A.艾宾浩斯
B.赫尔巴特
C.冯特
D.苛勒
20.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班级管理
2.素质教育
3.教育改革
4.学习迁移
5.高原现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3.简述学校文化的功能。
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5.简述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D【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3.A【解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4.A【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于、巴格莱等。
5.A【解析】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6.A【解析】“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
7.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外、校外活动的概念。
8.B【解析】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中,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9.D【解析】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而A、B、C项中的意志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识过程同属于心理过程。因此,答案选D项。
10.C【解析】运用头脑风暴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所有方案禁止批评,延迟评价,评价必须在所有的想法出来之后再进行;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提倡自由奔放的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提倡对他人的设想进行组合和重建以求改善。
11.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12.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根据学习的定义只有D项属于学习。
13.D【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有:(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14.C【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因此,题干中所述的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的评价。
15.A【解析】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16.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17.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B【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
19.A【解析】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于1879年至1884年对遗忘进行研究,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20.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二、名词解释
1.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2.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5.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有:(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4)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6)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3.(1)导向作用。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
学校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2)凝聚作用。学校文化的凝聚作用,表现为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3)规范作用。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心理相容、和谐有序,产生对成员的规范约束作用。
4.(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5.(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电话:400-888-6175
南昌【01】 赣州【02】 宜春【03】 萍乡【04】 吉安【05】 抚州【06】 上饶【07】 九江【08】 景德镇【09】 鹰潭【11】 新余【12】